《通知》下发后,湖南将由化肥电价的低价区变为高价区,如果按照大工业用电标准,湖南的化肥电价将达到0.61元/kW·h(下同)左右,而现在只有0.35元左右,提高0.26元左右,上涨幅度高达74.3%,尿素每吨生产成本将增加近300元,碳铵每吨生产成本将增加近100元,磷肥的生产成本也将增加50元以上,只有复合肥企业因为耗电量较少,增加的成本较少,每吨增加成本在10元以内。
在紧急通知下发后,湖南省化肥企业即联合行动起来,多家企业紧急上书,陈述电价上调对化肥企业的致命打击,要求按照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的通知精神,继续给化肥生产用电以优惠政策。
湖南取消化肥优惠电价之举引发了优惠政策之辨。预计这只是刚刚开始,对化肥行业的优惠政策,今后肯定将会有更多的争议,也将越来越多地冲击化肥企业。
整体看,现在化肥优惠政策的社会大环境不太有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与市场化方向不符,化肥行业搞“特殊化”受质疑。
在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草案)》中提出,化肥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一直补两取消”(取消限价,取消优惠政策,直补农民),近几年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直补农民从2006年就开始实施了,建立了农资综合直补制度;去年1月2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除进口钾肥外的所有化肥限价均被取消,本来按道理化肥优惠政策也要取消了,但国家为了扶持化肥行业发展,还是暂时继续保留了对化肥企业的电价、气价、运价、税收优惠,这是对化肥行业的最大支持。不过在越来越强调市场化的今天,这也容易引发社会及其他行业的质疑,化肥行业再继续搞“特殊化”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二是社会舆论压力加大。
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国内某研究团队发表了《氮肥的真实成本》报告指出,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氮肥的过量使用不仅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至于威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而对中国现有的化肥优惠政策提出质疑,认为是享受着多种优惠政策的中国化肥产业,向中国农民提供着相对低价的化肥(尤其是氮肥、磷肥)产品,正是由于相对的低价,中国农业在氮肥等化肥施用量方面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而建议要取消对化肥行业的优惠政策。
三是化肥产量大幅增加,导致其受重视程度降低。
过去对化肥行业提供很多的优惠政策,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去我国化肥产量比较小,希望通过优惠政策刺激化肥生产,增加化肥产量,保障农业生产之需;二是希望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降低化肥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但近些年来,我国化肥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除钾肥还需部分进口外,氮肥、磷肥、复合肥都存在比较明显的产能过剩,我国已由过去的化肥进口国变成了化肥净出口国。同时由于化肥产量大幅增加,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化肥价格也降到了较低的水平,今年的尿素价格则是个典型例子,在生产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幅度超过200元的情况下,卖给农民的零售价格反过来比去年同期还要低200元左右,这对农民非常有利。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化肥企业的受关注、受重视程度也在降低。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过去对化肥生产的扶持力度非常大,按照以前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下发今年这个紧急通知的,但由于现在化肥市场供大于求,政府部门根本不用担心农民买不到化肥,即使湖南不生产化肥了,外省的化肥同样可以进入湖南保障农民的供给。
四是粮食增产的多元化对化肥行业形成冲击。
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粮食增产呈现多元化之势,特别是种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而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边际效应在下降,同时传统化肥还存在着利用率低、施用过量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对化肥行业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其作用和地位在下降。
总体来看,化肥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将会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化肥企业需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