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北京颁发。海洋沉管隧道建设技术创新团队等7个团队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等26人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等251人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其中,马大为在以碳—杂原子键偶联反应等为代表的有机合成方法学、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以小分子调节剂创制为手段的化学生物学和新药发现等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贡献。他发展了氨基酸和草酰二胺配体促进的铜催化碳—杂原子键偶联反应,发展了以曲贝替定为代表的药物和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路线,多个相关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或者深度开发,推动了有机合成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的化工科技工作者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王铁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封东来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徐虹教授等。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延林、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来勇、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高焕新等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据介绍,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和人社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表彰周期为3年。全国创新争先奖每次表彰不超过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并对其中30名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