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破茧初生,制造业正迈入生产范式全方位变革新阶段。在4月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推进新型工业化将催生发展新动能。石化等传统产业要主动拥抱发展机遇,通过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充分借助人工智能(AI)、标准引领等力量,不断突破发展前沿,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在于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定制化。新型工业化“新”在“新的生产要素、新的效率与安全、新的组织形态、新的约束条件”。
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致辞中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要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向好、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产业体系、加快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我国制造业已具备整体实现范式变革的基本条件,也进入到需要范式变革才能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工信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波强调,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更高要求,唯有通过自主创新强化内生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不断突破发展前沿,填补空白领域。他建议,相关单位要完善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的机制,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潜力和活力。他还特别提到,石化等传统产业要借助数智技术的力量,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AI+制造’要奔着企业难点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副部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江平为传统产业借数智技术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指明方向。“从建设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和场景数据集、建设行业模型和场景模型、全面推行企业数据治理、积极探索AI商业模式、加强国家模型检测评估体系建设、开展AI素养教育培训六方面加快准备,‘AI+制造’将大有可为。”王江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史丹则以智能化为例,进一步阐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可能性:“数据进入生产函数后,一方面能扩大生产可能曲线,另一方面能显著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数据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融合将成为新的增长源泉。”
论坛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小燕发布了全球发展倡议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网络合作成果。国际合作分论坛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工业合作高级别研讨会、创新驱动分论坛、“十五五”规划分论坛等6场分论坛同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