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全国第48个“质量月”活动火热开展。石油和化工行业紧扣“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促进质量强国建设”活动主题,在全行业掀起了一场质量提升的热潮。行业企业以质量管理为突破口,从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到优化全流程管控,从技术创新驱动到标准体系完善,多措并举让质量管理真正见质见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质量月”活动启动以来,在海上平台、陆地炼厂、建造一线,中国海油各单位将数智化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通过全流程、多领域的精准施策和数智赋能,不断挖掘潜力、提升效能。为帮助勘探人员准确判断海下油气藏位置,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科研人员自主研发测井曲线自适应补全软件,实现了测井曲线的高精度智能化预测;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和聚碳酸酯项目以设备管道焊接为切入点,全面上线设备管道焊接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可视化展示、深化设计、管道及储罐焊接管理的数智化平台;富岛化工通过多维度的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力,强化异常事件处置能力,助力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在中国化学赛鼎公司中煤图克施工现场,11组高清智能摄像头如“电子哨兵”般矗立各处,实时捕捉着现场的每个细节,这里正以“标准化+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书写着沙漠工地安全文明建设的范本。自公辅工程项目开工以来,公司锚定“星级化工地”建设目标,建设智慧化工地,高清摄像头能够有效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临边防护缺失、违规吸烟等12类风险,3秒内触发警报并推送至管理人员手机,让安全管理从“人盯人”变成了“网管人”,持续提升项目质量和安全水平。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质量大检查专项行动,对照相关标准排查风险隐患,严格把控各环节质量,消除系统性质量缺陷。各项目部严格执行“首件样板引路”制度,针对首件重要工序、关键节点打造实体质量样板,让抽象的标准变得可视可感,统一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标准,确保后续大面积施工“有章可循、有样可依”。
“质量月”期间,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储运二车间聚焦航煤产品出厂质量把控,严抓加剂操作监管,细化采样核查环节,强化切水操作管控,严控出厂流程合规性,保障全环节质量可控;动力一车间启动“优质保供,质量先行”主题“质量月”活动,对指标超标情况进行精细管理,力争水汽质量合格率100%;质检计量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质量专项培训,增强员工质量管理意识与责任感,提升化验准确性,切实为公司把好产品进、出厂质量关。
河南油田从体系优化、主题活动、风险管控、标准宣贯等多个维度夯实质量根基,推动质量管理体系从“符合性达标”向“有效性提升”跨越。油田各单位举一反三开展质量问题再排查,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系统性改进;开展质量培训、技能竞赛等主题活动,强化全员“质量领先一步”意识;开展“标准大讲堂”,夯实标准化管理基础。
高桥石化组织开展质量问题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做好排查与整改,持续提升公司质量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产品出厂环节的质量风险再排查活动,针对成品生产调和过程质量控制,梳理产品从生产调和到最终出厂各个环节存在的质量风险和隐患,深入分析和识别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薄弱环节制订针对性预防措施,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
中化广东石油聚焦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油品销售全链条、全过程、全员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质量风险防控能力。通过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公司已连续五年实现“零实质性投诉、零外部抽检不合格、零油品质量事故”的“三零目标”,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天能化工针对生产薄弱环节与重点区域,强化以质取胜,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危险识别分析,实现对岗位违章行为、设备安全隐患及环境异常状态的精准检测识别。同时,广大职工围绕质量改进、方法创新、水平提升等方面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降本增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质量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