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强
(新乡中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获嘉453800)
[摘 要]新乡永金化工有限公司200 kt/a煤制乙二醇装置合成系统对合成循环气组分要求严格,而尾气吸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系统中的CO2含量,其良好运行是维持合成循环气组分稳定的重要一环。随着系统产能的逐步提升及乙二醇合成工艺参数的调整,需增加系统有效气组分并降低产品单耗,而为减少CO放空损失,又需减少尾气处理量的同时释放出更多的CO2。分析认为,尾气吸收塔(T501)降压操作不失为一种途径。分析CO2在系统中的产生途径,探究在工艺环境(23 ℃)下CO2在甲醇中的溶解度,并开展尾气吸收系统的降压调整实践。实践表明,适度降低T501塔顶压力,利于溶解于甲醇中的CO2更多地通过尾气排出系统,可大幅降低T501进气量,相应地降低有效气CO的损失,从而可维持合成系统有效气组分的稳定,达到降低系统消耗的目的。
[关键词]煤制乙二醇装置;尾气吸收塔;工况分析;降压调整;CO2放空量;CO2溶解度;优化调整
[中图分类号]TQ223.1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9932(2022)02-0066-04
0 引 言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新乡永金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永金化工)200 kt/a煤制乙二醇项目为非石油工艺路线,采用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法(合成气制备草酸酯再加氢获得乙二醇)。合成系统是煤制乙二醇工艺生产的关键环节,乙二醇合成反应过程复杂,对合成循环气组分要求严格,而尾气吸收系统的良好运行是维持合成循环气组分稳定的重要一环。
随着煤制乙二醇工艺的日渐成熟,近年来国内新上及拟建乙二醇项目较多,乙二醇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乙二醇产品利润逐渐下滑,因此,如何实现降本增效将是各乙二醇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关键。煤制乙二醇工艺中,由于原料气CO在脱氢系统发生副反应生成0.02%(体积分数)的CO2(2CO+O2 =====2CO2),羰基化反应副反应也会产生微量的CO2(2CO+2NO=====2CO2 +N2),加上原料气CO中含有的微量CO2气杂质,系统内CO2会逐渐累积,需在尾气吸收系统将CO2排出,以保证合成循环气有效组分的稳定,但是尾气吸收系统在排出CO2的同时,有效气CO也会被排出,造成CO原料气的浪费,煤制乙二醇的CO单耗高居不下。以下结合永金化工煤制乙二醇装置的实际生产情况,分析CO2在系统中的产生途径,探究工艺环境(23 ℃)下CO2在甲醇中的溶解度,以期对煤制乙二醇装置尾气吸收系统的优化调整起到指导作用。
1 乙二醇装置尾气吸收系统流程及工况分析
1.1 尾气吸收系统工艺流程
煤制乙二醇装置羰基合成反应器(R201)内反应后的循环合成气经过冷却、分离,部分循环气进入尾气压缩机(C501)前缓冲罐(V504),被C501加压后,经尾气压缩机后冷却器(E510)冷却降温,然后从尾气吸收塔(T501)底部进入,与高压空气在T501底部混合,自下而上与经甲醇冷却器(E511)冷却后的高压甲醇泵(P604)送来的甲醇逆流接触,循环气中的NO与甲醇、空气中的O2在T501内反应生成亚硝酸甲酯(4NO+4CH3OH+O2=====4CH3ONO+2H2O),亚硝酸甲酯(MN)被喷淋而下的甲醇吸收,通过压差作用送往酯化塔(T101A/B)塔釜,尾气则从T501塔顶排出至园区尾气处理系统。
1.2 尾气吸收塔工况分析
尾气吸收塔塔顶压力1.0 MPa(A)、温度23 ℃,塔顶喷淋甲醇量19.5 m3/h、塔釜温度<70 ℃、液位1 000 mm。尾气吸收系统的放空量决定着乙二醇合成系统有效气组分CO、NO、CH3ONO的比例,合成循环系统中N2、CH4不易溶于甲醇,尾气吸收系统较易对其进行控制;CO2在甲醇中的溶解度较大,而尾气吸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系统中的CO2含量,尾气吸收系统操作压力对CO2在甲醇中溶解度的影响较大。为减少CO放空损失,需减少尾气处理量,同时需释放出更多的CO2,因此需降低尾气吸收系统压力,减少甲醇对CO2的吸收。目前一些物化手册零散地介绍了CO2在甲醇中的溶解度,并没有23 ℃工况下CO2在甲醇中的溶解度数据,故尾气吸收系统降压调整有一定的盲目性。
随着永金化工对乙二醇合成工艺参数的调整及系统产能的逐步提升,需增加系统有效气组分、降低CO2含量,由此需提高尾气吸收塔(T501)的进气量,但这样会造成CO放空量增加,乙二醇生产的CO单耗增加。因此,可通过降低T501操作压力,降低CO2在甲醇中的溶解度、增加CO2放空量来维持有效气的适宜组分。在尾气吸收系统降压调整过程中,为防止亚硝酸甲酯(MN)的放空导致系统NOX的损失,采用逐步降压的方式:在维持系统负荷与T501塔内其他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次降压约0.05 MPa,将T501塔顶压力逐步降至0.90 MPa(A)、0.82 MPa(A)、0.80 MPa(A)、0.75 MPa(A)、0.70 MPa(A),每次降压后至少稳定72 h,最终将T501塔顶压力控制在0.70 MPa(A)。
在上述降压调整过程中(时间跨度为2019年4月4日—2019年6月15日),尾气吸收系统负荷约93%(氧气投入量约4 600 m3/h),尾气吸收塔(T501)塔顶喷淋甲醇量19.5 m3/h,T501塔顶温度稳定控制在23 ℃,每次降压尾气吸收系统至少稳定运行24 h后对T501进出口气组分进行取样分析,数据(体积分数)见表1[T501进塔气取样点为合成循环压缩机(C201)入口缓冲罐(V209)、出塔气取样点为T501塔顶尾气放空点,进塔气和出塔气同时取样]。可以看出:通过对T501进行降压操作,在T501进气量减少的情况下,放空尾气中CO2含量呈上升趋势,由此系统中CO2不会累积而可保持稳定;放空尾气中的亚硝酸甲酯(MN)含量保持稳定,未因T501压力降低而发生“解吸”;T501进气量减少的情况下,CO放空量降低,由此维持了有效气组分的稳定,利于系统单耗降低。
更多内容详见《中氮肥》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