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退役尿素合成塔成功改造为水解塔

[日期:2014-07-14] 来源:《氮肥信息》  作者:刘国羽 刘帅鹏 [字体: ]

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成的一大批4万~11t/a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装置,原设计中工艺冷凝液经解吸塔处理后排放,但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解吸系统优化升级成为必然。深度水解是将尿素生产中排放的工艺冷凝液中的尿素分解成氨和CO2,再通过解吸将氨和CO2从工艺冷凝液中分离出来回收至尿素生产系统,使排放废液中的氨氮含量达到排放要求。但尿素深度水解装置投资较高(30t/a的中型尿素装置深度水解系统投资约580万元),而目前国内尿素合成塔规定使用年限不得超过20 a,合成塔强制报废后通过改造作为水解装置主体设备——水解塔使用,可降低水解系统的改造投资。

安化公司退役的3#尿素合成塔201112月停止使用,使用时长18年零3个月。参数为:合成塔为层板包扎式,塔径(1384±2mm,塔高30022 mm,内衬00Cr17Ni14Mo2;筒体厚度108 mm,筒体材料16 MnR,衬里厚度8 mm2011年停运后测量厚度为6 mm),容积42.5 m3;操作压力20 MPa,操作温度190 ℃。

安化公司需增加的水解系统设计采用低压水解工艺,处理能力为20 m3/h,水解、解吸采用一体塔设计(塔径1500 mm,塔高35133 mm,塔盘数40,材料316 L),水解蒸汽压力1.3 MPa,水解塔操作压力1.1 MPa,塔底操作温度185190 ℃,塔顶操作温度140145 ℃。

改造风险分析

3#尿塔与水解塔工艺操作条件、衬里材质、尺寸相近,改造选用1.1 MPa的低压水解技术,这对设计压力达21.6 MPa的尿素合成塔来说相当于降压使用,在强度计算合格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满足安全运行。

水解塔内的工艺条件相比尿素合成塔温和很多,没有像H2这种很活跃、爆炸极限范围很宽的危险气体,不需要防腐空气,无氧环境彻底消除了爆炸危险。

尿素合成塔受活塞式运转设备的送料影响,在基本满液操作情况下存在脉冲现象,塔体材料易出现疲劳性损伤。改作水解塔使用后,消除了脉冲现象,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改造需要在尿塔多层包扎式壳体上开少量孔,这是GB1501998技术规范允许的。

改造方案

水解装置最初设计时考虑的余量较大,实际处理能力达2528 m3/h时废液排放仍可达标。采用将退役尿素合成塔改造为水解塔的方案后,因尿素合成塔较水解塔设计塔径小100 mm、高度低5111 mm,所以对最初设计进行了修改:减小塔板间距,增加塔板层数至43层,同时增加塔板上吸收泡罩的数量。

尿素合成塔在4处开孔:距塔底部1150 mm开孔DN125,作为水解加热蒸汽入口;距塔底部1750 mm开孔DN25,作为液位指示接管口;距塔顶部2817 mm开孔DN80,作为氨水入塔口;距塔顶部1117 mm开孔DN50,作为冷流入口。

运行效果及改造效益

尿素水解装置20121029成功投运,水解系统运行平稳,彻底解决了原解吸系统操作弹性小、废液排放超标的问题,一冷补液稳定,吸收塔组分稳定,一甲泵运行稳定;水解塔操作压力0.80.9 MPa(蒸汽压力偏低),水解塔底部温度180 ℃、中部温度175 ℃、顶部温度140 ℃,平均低于设计温度5 ℃,入水解塔氨含量4%5%,解吸废液氨含量在30×10-6以下。

直径1500 mm水解塔投资约100万元,将退役尿素合成塔改造为水解塔,改造成本约20万元,可节省设备投资80万元。目前我国已有2/3以上的小型尿素装置发展成为了中型尿素装置,企业的发展及环保形势要求解吸系统必须向水解系统优化升级,利用退役尿素合成塔改造水解塔,可降低水解装置的投资成本,且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